第二十九章 大宋的底蕴-《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主要原因固然是府中文武战而不备,军心士气极低,直接原因却是仙源县的突发动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之后才开进袭庆府的同军,只是平白捡了漏而已,同宋两军实际并没有交战,大同应该也没有料到宋军会如此“主动”。

    证据便是同军拿下袭庆府后并没有顺势驱赶溃兵进入济州,也就是说大同会不会就此发动攻宋之战尚且两说。

    大宋若是反应过激,不等大同来攻便调动大军于两国边境,会不会授人以柄,给大同送上入侵自己的借口?

    而且,同宋两国的边境线过于漫长,大宋又完全陷入战略被动。

    从河东到京东,从淮南到江南,处处都可能是同军突破的方向。

    对军力孱弱的大宋来说,处处设防便是处处都防不住,没有摸清同军真正的目标前,确实不宜盲目调整防务。

    过去的几年里,同宋两军数次爆发大战,宋军都是输在被同军牵着鼻子来回奔波上,将士们对和同军进行运动战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朝廷此时若仓促调集大军增援京东西路,未必防得住同军西进。

    而敌军若是将计就计,在京东西路以部分兵马牵制朝廷大军,主力却由河东路突破京西北路防线直下临安,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战略被动加上战力孱弱,结果便是战术上的无能为力。

    大宋君臣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无法下定增援济州的决心。

    但济州北控东平府,南接单、徐两州,西连濮州与广济军,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又不能不增援。

    同军若是拿下济州,则可以由京东路轻易突破东京开封府和南京应天府东面的防线。

    尽管大同从北面由河北路攻入东京开封府更近一些,可毕竟还隔着一条黄河。

    哪怕这条河冬日有长达数月的封冻期,实际起不到什么阻敌作用了。

    但对风雨飘摇的大宋来说,重点防住一面总要好过两面都应敌——

    好吧,军队打不过对方,一面应敌和两面皆敌唯一的区别就是逃跑的方向多一个。

    左右皆难,教主道君皇帝思来想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下诏京东西路:

    知袭庆府事徐处仁守御无备,坐失国土,落职,放邛州。

    袭庆府其余文武着有司严厉惩处。

    徐处仁乃是神宗元丰年间进士,三朝元老,资历很老。

    大观年间,童贯统帅西军攻夏,应战争需要,强平陕西诸路物价。

    徐处仁知永兴军,认为童贯此举会致商贾不通而使得物价反增,极力反对。

    由此,其人又积累了较大的声望。

    徐处仁仓惶逃到济州后,并没有被动等待朝廷的处置,也曾数次上奏,反映袭庆府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英勇应对。

    可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在苏知州的功劳面前,徐知府的辩解更加面目可憎。

    教主道君皇帝直接下诏将徐处仁落职流放,甚至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其人,以大宋的国情而言,这一处置可谓极其严厉。

    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徐处仁坐失国土。

    半年前,面对大同赤裸裸的危险,惊慌失措的赵佶抛弃朝廷逃到临安。

    随后,朝廷虽然顺利迁都,但百官在东京的利益却因为教主道君皇帝不负责任的行动造成了极大损失,逐渐与天子离心。

    以赵佶的政治手腕,自不会让这些臣子真翻了天。

    此番对徐处仁的严厉处置,既是借机震慑心怀不轨的臣子,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坚决抗同的态度,以期挽回人心,巩固帝位。

    当然,仅有惩处震慑人心不够,还需有奖赏激励人心。

    因平息动乱稳住阵线有功,教主道君皇帝诏:

    知济州事苏迟加京东西路经略副使,迁济州兵马钤辖范琼为京东西路兵马副总管,并授予二人整顿济、单、濮州及广济军兵马的重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