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投石问路天下第一家-《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只要选准时机卖身投诚,成功打入新王朝内部,即便忍受大同的社会改革而一时损失部分利益,甚至失去自己这一代做官的资格,都不要紧。

    凭借无人能夺走的家学渊源、历代积累的巨额财富和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络,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下两代内培养出几个出众点的家族子弟,就能在新王朝重新出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旧势力投靠进来,新兴的大同帝国在不断“革旧”的同时,自身也在快速“折旧”。

    或者说,建立初就融入了很多新思想的同舟社本质仍是属于旧时代,最终也变成了徐氏大同王朝。

    对此,徐泽其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其人虽然来自未来,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新思想,却没法真正超越这个时代。

    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脱离现实超越时代的代价通常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千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千秋伟业,一代人做一代事,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其人现在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真心投诚”的识时务者。

    太傅楚国公这么尊贵的大人物都甘愿卖身大同做带路党,其他自认身家清白,学问本事又足以在新王朝继续发光发热的赵宋官吏们,就更没有心理负担投靠大同了。

    这段时间暗中联络同军欲要投诚者,扳着指头都数不过来。

    战争只是获取各类社会资源的手段之一,还是效率一般副作用却很大的粗糙手段。

    徐泽也不是杀人狂,能够兵不血刃就取得大片领土并顺利完成社会改革,其人自然不会非要拒绝别人的真心投诚。

    但世上哪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

    别人之所以主动投靠,就是奔着“反正义士”的待遇而来。

    开拓天下阶段走了捷径,就会为日后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

    而且,以赵宋的软弱腐朽,这个口子也不能随便乱开。

    不然的话,今日愉快地接受了王黼的投诚,明日要不要再接受李成、刘豫、孔端操之流的卖身?

    若是这些为私利而毫无底线者大量充斥新王朝,甚至占据重要位置,新兴的大同帝国又与腐朽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区别?

    这才是徐泽口谕“赵宋立国一百六十余载,岂能没有忠臣义士”的本意。

    很明显,王黼的确误解了徐泽的意思。

    所以,其人便失去了正乾皇帝的耐心,只能老实等待下一次机会。

    大同,燕京新城。

    燕京老城是在大唐边城幽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拥有析津、宛平两个附郭县,城中居民最高峰时有三十余万人。

    作为在籍人口不足千万的辽国陪都南京,燕京老城的规模自然绰绰有余,实际也是大辽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但作为志在平灭辽、宋、金、夏、高丽、日本等国的大同帝国国都,燕京老城显然适应不了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而,灭掉辽国小朝廷后,同舟社便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对燕京城进行扩建。

    经过近三年多的持续营建,新城第一期工程初步完工,并已经投入使用,大同帝国也结束了在狭小的辽国行宫中办公的历史。

    监部尚书孙石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勤政殿时,皇帝正在批阅奏章。

    “陛下,孙尚书已经到了。”

    “嗯。”

    徐泽放下毛笔,抬头,摆手。

    殿中陪侍的内侍会意,知道皇帝要单独和孙尚书讲话,尽皆退了出去,只留下孙石一人。

    “石头,你看看这个。”

    正乾皇帝交给孙石的文件是各地“郡试”汇总的数据,不到十页纸,叙述性的文字很少,绝大部分都是枯燥的数字和各类图表。

    大同立国之后不断扩张,国土面积急剧增加,科举考试的方法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总体来说,由原来州县资格认证后集中到城进行初试和大考两步调整为五步。

    第一步为各州、县自行组织,考选俊秀诸生,称作“小考”或“郡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