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百年王朝岂能没有忠臣义士-《水浒新秩序》


    第(3/3)页

    但没了朝廷不遗余力地为西军输血,就靠陕西诸路那点可怜的出产,西军将门军头们照样翻不起浪来。

    二者实际上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谁。

    真到了大同南侵,赵宋王朝有社稷覆灭之危时,西军还是得乖乖进京勤王。

    因而,赵佶并没有继续满足西军将门军头们的无理要求。

    但其人并没有一味打压,而是主动放弃了调种师道到东京留守司抵御同军的计划。

    后者也读懂了教主道君皇帝的旨意,之后便闭口不提西军补充之事。

    二者就这样别别扭扭地继续熬下去,直到哪一方先熬不住倒下为止。

    所以,同宋两国敌对数年,赵宋朝廷也整军备战了数年,可真到了大同有意大举南下时,教主道君皇帝手中还是没有敢战之兵。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赵佶面对同军从北到南由东到西全方位试探和挑衅,也只能选择忍让为先。

    教主道君皇帝一面严令各地平息内乱,务必确保秋税钱粮及时保量运抵临安,以用于朝廷扩军备战,并继续加强南阳府防御体系建设。

    一面派出使者前往大同,陈述本国“事大之礼甚恭”,以求消除两国之间的误会,尽量避免或拖延大战爆发的时间。

    不过,已经远离中枢的王黼并不怎么关心朝廷对大同的应对措施。

    其人以太傅楚国公之尊留守东京知开封府事,实际上已经被教主道君皇帝遗弃了,天子都没信心守住的城池,他一个臣子又如何守得住?

    本就有心做带路党的王太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受领留守东京的任务后,其人就做好了拱手送上开封府,以换取自己在大同帝国继续发光发热的政治资源。

    这几个月里,王黼冒着极大的风险,先后三次派出自己的心腹穿越过境,尝试联系大同朝廷卖身投靠。

    结果,都是石沉大海,以往对其倍加关照的正乾皇帝仿佛遗忘了其人。

    而大同帝国针对赵宋王朝的一系列行动,也似乎有意避开近在咫尺的开封府,对这座可以轻易拿下的王气汇聚之地兴致缺缺。

    甚至,连斥候不愿派过河。

    导致酸枣、阳武一线的守军只能老实守城,想来个遇敌即溃的意外都不可能。

    东京城却因为沦为战区而一天比一天更加萧条,百姓逃亡不断,军队士气低落,走不脱的军民情绪日渐焦躁,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城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内乱。

    留守东京便如悬崖上走单绳,一个不注意就是粉身脆骨的结局。

    心向大同,却“报国”无门,让王黼如何不忐忑?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其人的“报效之心”经由大同外部情报司第三次转送正乾皇帝后,圣天子徐泽终于有了回音。

    “赵宋立国一百六十余载,岂能没有忠臣义士?”

    这道秘旨是口谕,态度也很模糊,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接纳王黼的投效。

    既可以理解为徐泽辱骂王黼身为赵宋重臣却争着卖国的无耻行径,逼其人为知耻而后勇,为赵宋朝廷尽忠。

    也可以理解为正乾皇帝对东京没有忠臣义士阻止王黼的卖国行为感到疑惑,不信其人的投诚,不想犯险接收开封府。

    若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摸不着头脑。

    但王太傅如此八秒玲珑的人物,又多次出使大同与正乾皇帝多有接触,自然难不倒。

    收到正乾皇帝口谕的半个月后,王黼便以东京暗流涌动,部分奸人趁机散布谣言欲要作乱为由,抓获了一批“有异心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