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北望王师又一年-《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当年李子义为祸京东路,东南漕运一度中断,导致东京城中物价飞涨,百业难以维持,纷纷裁员压薪以应对危机。

    其人却是逆潮流而动,宁愿赔钱也要养活一帮老兄弟。

    因此仗义之举,挺过危机的张氏打炭场行迅速恢复战前规模,在东京蜂窝炭行的龙头地位彻底不可动摇。

    但这次的危机却不一样,正如雇工们所说,教主道君皇帝都丢下祖宗基业不管了,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又如何能挽救东京必然衰败的命运?

    真有门路的达官贵人早就转移资产跑路了,抛家弃业跟着别人盲目逃荒的傻瓜们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得有盘缠,出了东京还有钱再置业或投奔亲友。

    留在城中无处可去者,要么是为达官贵人守家护产的仆从,要么是既没钱财又无亲友可投的苦哈哈。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消费力低下。

    东京如今的形势就是有钱的消费主体跑路导致百业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又因朝廷迁走转运的物资锐减而导致物价腾贵;

    两厢叠加之下,以服务业为主的东京城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下去,就连原本日进斗金的“七十二家正店”也纷纷倒闭,更勿论一般的商贾和百姓了。

    现在,大部分人是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能不花钱就花钱,以此苦熬到形势再次变化——开封“和平解放”。

    熬过了,就能在更加稳定繁荣的新王朝里继续发家。

    只是,秋去冬来,同宋两国形势越发紧张,同军却始终没有南下接管开封,大批家底浅薄的商贾没有熬过这段时间而纷纷破产。

    当然,这场因迁都导致的破产风暴完全可以预见,预料到这一结局的人还不少。

    去年底,朝廷确定要迁都临安时,李四便劝过张三,趁着局势还没有彻底变坏赶紧抽手再谋出路。

    其人并没有把话挑明,“再谋出路”既可以理解为转移资产到其他城市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利用东京混乱的局势和人面熟的优势暗中行事,以响应准备南下的同军。

    张三眼光远超李四,自然也看到了东京必然要衰败的命运。

    但其人既没有转移资产重新开局的打算,也没有发动手下兄弟搞事,而是谨慎地选择了观望,付出的代价就是数次裁员。

    李四嘴里明着骂朝廷,实际却是暗怪张三优柔寡断,导致局面被动至此。

    张三收回思绪,开口便提及了一段尘封的绝密往事。

    “十年前,正乾皇帝平定泸州夷人之乱后回京献俘,回登州前,曾私下召见过我。”

    闻听此言,李四却不是太吃惊。

    众兄弟当初之所以能发家,就是早年搭上了正乾皇帝这根线,先是卖地沟油得到了检验,接着才是双方合办打炭场。

    因为这层关系,京东路大乱后,张氏打炭场也受到了牵连。

    不过,彼时与同舟社有贸易往来的商家不止一家两家。

    张氏打炭场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特别突出。

    而且,双方的业务往来切割得也很早。

    之后,便彻底断了明面上的联系,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拿不出真凭实据来。

    所以,在张三向官府交够“保证金”后,便再没有人纠缠此事。

    至于张氏打炭场与同舟社切割业务的原因,张三则一直讳莫如深,但李四作为其人的亲密助手,多少能猜到一些。

    张三将李四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悠悠地讲道:

    “正乾皇帝问我‘若是以后天下有变,你可以愿意离开东京’?”

    尽管早有猜测,但从张三嘴中得到了十年前正乾皇帝便有了吞吐天下的雄心,并给自己这些人留了后路,李四仍是激动不已。

    “哥哥是如何回答的?”

    张三也不记得当时失魂落魄之下如何回答了正乾皇帝的这个问题,只知道自己确实割舍不下东京的一切,真没想过要离开。

    多年以后再回顾这个问题,其人仍是极度迷茫。

    但这些并不重要,李四关心的也不是张三当初的回答,而是正乾皇帝的态度。

    换句话说,就是其人自己的出路。

    二人共过患难,也同过富贵,现在又重归“落魄”,原本就是泼皮的李四之所以始终追随张三,并不是因为后者有多强的人格魅力。

    而是李四知道张三的背后站着正乾皇帝,双方私下肯定有联系,同舟社恐怖的情报渗透能力让其人不敢轻举妄动。
    第(2/3)页